欢迎访问农业法制网!

当前所在: 网站首页>> 涉农会议 >>正文

用科技守护“粮仓” 全链条节粮减损成效明显

时间:2023-06-04 作者:佚名 来源:吉林省农业农村厅

  

  近日,以“储备安全科学减损”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安徽合肥启动。目前,我国在粮食收购、储藏、加工和消费等环节的节粮减损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。

  节粮减损取得明显成效

  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》(以下简称报告)显示,到2035年,如果我国粮食收获、储藏、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,三大主粮损失率将减少40%,可降低损失约1100亿斤。

  在收购、储藏、加工和消费环节,节粮减损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。

  在收购环节,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,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、干燥、储存等服务,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。按照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%降到现在的2%以内。在储存环节,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%以内。在加工环节,针对粮食过度加工的实际问题,相关部门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力度,升级改造加工设备,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,并研究制定适度加工的国家标准,用标准引领节粮工作。在消费环节,围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举办的活动持续宣传、不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、爱粮节粮、营养健康宣传教育。

  报告称,到2035年,若实现粮食收获、储藏、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,收获环节可减损159亿斤,储藏环节可减损446亿斤,加工环节可减损260亿斤,消费环节可减损213亿斤,实现粮食损失降低1078亿斤。

  本次科技周聚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战略,突出科技和人才在推动节粮减损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增强粮食和储备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,重点展示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重大成果、高水平人才队伍和院校建设成效,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调发展。

  “无形良田”仍需科技守护

  用科技手段储粮、保粮确实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招。

  节粮减损需要科技的助力。“低损优良品种+高质量农机+熟练农机手+适时收获”可减少收购环节的粮食损耗;“及时干燥+先进储粮器具+科学储粮方法+降低储粮成本”可减少储藏环节的粮食浪费;“推动全谷物加工+适度加工”可提高加工环节的粮食利用率;“培养消费者减损观念+实施餐饮环节减损奖惩措施”可有效在全社会形成节粮减损氛围。

  科技助力粮食产业进一步增产增效。以加工环节为例,部分粮油企业仍在过度加工,造成粮油出品率低、浪费严重。江南大学教授王兴国表示,通过精准适度加工,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植物油中的有益伴随物,控制并减少危害物的形成,提高植物油的食用品质和使用稳定性。同时,还可以减少炼耗,降低浪费,提高出油率。若全面推广精准适度加工,有望多得油120多万吨,相当于提高自给率3%。

 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表示,新时代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,更加渴求高素质、专业化的人才。要进一步凝聚共识、迎难而上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运用科技手段补短板、强弱项、固底板、扬优势,实现以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推动质量变革。

  丛亮指出,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坚持科技为先,大力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,强化粮食产购储销协同保障,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;要强化创新驱动,充分发挥科研机构、高水平大学、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,引导创新要素集聚,促进创新成果涌现;要突出人才引领,实施重大人才工程,加快建设一支素质强、结构优、数量足的专业化人才队伍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agri.jl.gov.cn/xwfb/xyyw/gnyw/202305/t20230529_871586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农业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019387、010-80440269、010-69945235
监督电话:1851694831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 qgsndy@163.com 客服QQ : 2909421493 通联QQ : 21355241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